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第十三期:重新认识中国能源资源禀赋 解码“双碳”目标实现路径

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 2023-01-04

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第十三期完整视频


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是“科创中国”与抖音联合打造的大型视频知识类栏目,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主讲嘉宾,栏目在“科创中国”微信公众号同步播出。


本期,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原副院长,应用核物理、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作为主讲嘉宾。以能源的故事开篇,杜祥琬院士引领我们深刻体会了实现“双碳”目标(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)的必要性和艰巨性,重新认识了我国的“能源资源观”,全面剖析了实现“双碳”的战略布局与路径。
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


高质量发展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的主线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,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,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“双碳”工作指明了方向。“双碳”新命题的出现,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?我们又如何走出务实理性开放的“双碳”之路?

“‘双碳’目标意义重大,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,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。”杜祥琬院士表明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,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,将对保护地球家园作出重要贡献。从国内、国际两方面来讲,都要坚决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持战略定力。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。需要注意的是,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面临着减排幅度大、转型任务重、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与挑战。

据公开数据显示,2020年,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全球占比约27%;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6亿吨,其中能源活动排放量为101亿吨,约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30%。随着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,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,温室气体增量压力依然巨大。

与此同时,我国产业结构偏重,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0%,却消费了68%的能源;能源结构偏煤,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%,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.5倍。而相较于发达国家,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只预留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,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。


对此,杜祥琬院士表示,积极而稳妥地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既要防止“一刀切”简单化,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。坚持地区和行业梯次有序达峰的原则,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,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,碳排放量大户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。在碳达峰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降碳、脱碳、碳移除等措施,加快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,从而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。

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,通过积极探索、主动作为,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,我们依然可以高质量实现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。”杜祥琬院士如是说道。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需立足资源禀赋


一提起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,通常会听到“富煤、缺油、少气”这六个字,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?在杜祥琬院士看来,仅就化石能源而言,这样总结尚且说得过去,然而却忽视了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、地热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。古有水车灌溉农田,现如今,水电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;在古代,秸秆既是燃料也是牲畜的饲料,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,农村常见的农林秸秆、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,摇身一变成了纤维素乙醇、生物天然气、有机肥料、清洁电力等各类产品。

“目前,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。”杜祥琬院士指出,能源低碳转型,要让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,我国拥有丰厚的资源基础,只有强调这一点,我们才有可能大力地发展非化石能源,特别是可再生能源。


杜祥琬院士认为,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存在局限性,部分能源负荷密集地区长期以来自认为“负荷重、资源缺”,却没有认识到身边就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,从而形成了对外来电、外来煤的依赖。“这是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实际问题。”

在他看来,我国中东部的能源可以按“身边取和远方来”相结合、“分布式与集中式”相结合的思路发展。这种模式不仅能减缓“西电东送”和“北煤南运”的压力,对于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、空间格局趋于平衡、城乡一体化的能源基础设施升级也都是有利的。

“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,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,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、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、战略性的意义。”杜祥琬院士进一步表示,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不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换,我国可以自主掌控,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,因此,应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。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
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,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在碳中和愿景下,我国如何做好战略转型布局、创新引领绿色转型,杜祥琬院士分享了有关“双碳”战略布局与路径的思考。
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也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的过程。基于对能源国情的判断与认识,杜祥琬院士总结出了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八大战略。

第一,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。坚持将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现代化能源体系和地区发展规划,通过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,提升整体用能效率。

第二,是能源安全战略。按照“增容控量”“控容减量”“减量不减容”三个阶段谋划煤电发展路径,稳油增气,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。

第三,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。在新能源安全可靠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基础上,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(核能+可再生能源)比重。

第四,是再电气化战略。以电能替代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,大力提升工业、化工、有色、交通、建筑等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。

第五,是资源循环利用战略。强化经济和产业循环发展,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驱动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业务流程再造,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。

第六,是固碳战略。坚持生态吸碳与人工用碳相结合,增强生态系统吸碳固碳能力与规模。

第七,是数字化战略。全面推动数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应用,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,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。

第八,是国际合作战略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,更大力度地推进和深化国际合作。


在谈及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主要路径时,杜祥琬院士着重提出了八个抓手:第一,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,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;第二,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;第三,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;第四,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,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;第五,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,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;第六,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,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;第七,运筹帷幄做好实现碳中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;第八,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、一体部署、一体推进、一体考核的机制,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、规划、政策和行动体系,完善碳交易制度。

一年多以来,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有序推进“双碳”工作,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稳步推进,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夯基筑台、立柱架梁,以2060年为目标的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路径,正在给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创新活力。

杜祥琬院士由衷地表示,“2030年的碳达峰是一个里程碑,2060年的碳中和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但这些都不是终点,人类社会还要前进发展,未来社会要靠未来的能源与优秀的青年力量共同去支撑。从未来能源的角度,我们再看现今的‘双碳’目标,相信大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和历史地位。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